一种带双反馈结构的宽带混频器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专利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专利专题

一种带双反馈结构的宽带混频器

引用
本实用新型属于射频集成电路领域,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宽带接收机的带双反馈结构宽带混频器,该电路包括射频跨导放大器级、本振开关级,中频输出级,电流溢出级,反馈环路LP1,反馈环路LP2。射频跨导放大级采用共栅结构,实现输入阻抗在宽频带范围内近似恒定,从而实现宽带匹配特性;本振开关级将输入差分射频本振信号和输入射频信号混频,产生中频信号,通过中频输出级输出;电流溢出级减少流过本振开关级电流,降低混频器噪声系数;反馈环路LP1和LP2通过形成两反馈通路,实现在不增加工作电流情况下混频器转换增益的提高。

实用新型

CN201320667079.4

2013-10-28

CN203632620U

2014-06-04

H03D7/16(2006.01)I

江苏博纳雨田通信电子有限公司

叶松;沈剑均;刘宝宏

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黄埔路2号黄埔科技大厦B座16楼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朱庆华

江苏;32

一种应用于宽带接收机带双反馈结构的宽带混频器,其特征是包括射频跨导放大器级、本振开关级、中频输出级、电流溢出级、第一反馈环路LP1和第二反馈环路LP2;本宽频带混频器的射频输入信号、本振信号和中频输出信号都为差分信号;其中,设射频输入信号为RF+和RF‑,中频输出信号为IF+和IF‑,本振信号为LO+和LO‑;另,设八个节点分别为第1、2、3、4、5、6、7和8节点;<b>射频跨导放大器级</b>由NMOS晶体管M1和M2构成;射频输入信号RF+接于第1节点,射频输入信号RF‑接于第2节点,晶体管M1的源级和第1节点相连,M1的栅极接于第3节点,晶体管M2的源级接于第2节点,晶体管M2的栅极接于第4节点;<b>本振开关级</b>由NMOS晶体管M3、M5、M4和M6构成;晶体管M3的漏极和晶体管M5的漏极都连接到中频输出信号IF+端,晶体管M4的漏极和晶体管M6的漏极都连接到中频输出信号IF‑端,晶体管M3的栅极和晶体管M6的栅级都连接到本振信号LO+端,晶体管M4的栅极和晶体管M5的栅级都连接到本振信号LO‑端;<b>中频输出级</b>由两个负载阻抗Z1和Z2构成,第一负载阻抗Z1的两端分别接于中频输出信号IF+端和供电电源VCC,第二负载电阻Z2的两端分别接于中频输出信号IF‑和供电电源VCC;射频输入信号经跨导放大级放大后和本振信号相混频,产生中频电流信号,中频电流信号通过中频输出级输出中频电压信号;<b>电流溢出级</b>由PMOS晶体管P1和P2组成,晶体管P1的源级接于供电电源VCC,晶体管P1的栅极连于第7节点,晶体管P1的漏极接于第5节点;晶体管P2的源级接于供电电源VCC,晶体管P2的栅极接于第8节点,晶体管P2的漏极接于第6节点;<b>第一反馈环路LP1</b>由反馈电容C1和C2构成,电容C1两端分别接于第3节点和第2节点,电容C2两端分别接于第1节点和第4节点;射频输入信号RF+接于第1节点,射频输入信号RF‑接于第2节点;<b>第二反馈环路LP2</b>由反馈电容C3和C4构成,电容C3两端分别接于第6节点和第7节点,电容C4两端分别接于第5节点和第8节点。
相关文献
评论
法律状态详情>>
2018-10-16专利权的终止
2014-06-04授权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