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高效消烟除尘设备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专利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专利专题

移动式高效消烟除尘设备

引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式高效消烟除尘设备,由对接口(1)、操作室(2)、处理一室(12)、处理二室(7)、净化室(13)、支架(14)、行走轮(15)、沉淀池(16)组成,处理一室(12)内安装有伞状塔(11),处理二室(7)内安装有喷水塔(28),净化室(13)内安装有筛网(32)和盛剂箱(30),各器配件之间通过管道连接。特点是消烟除尘一次完成,移动配合产烟尘设备,采用二级喷淋、二级喷雾、一级处理剂净化空气、四级沉淀中和生产污水并循环使用,耗内能低,而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低,对烟气和粉尘的净化率可达99.8%以上,无噪音污染、不污染生产环境和不污染空气,无二次污染,用而且实用和使用范围广,对烟和粉尘的处理量为3000~50000m<sup>3</sup>/h,消烟除尘净化率可达99.9%以上。

实用新型

CN200720104736.9

2007-06-22

CN201126187

2008-10-01

F23J11/00(2006.01)I

曲靖双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杨绍云;杨青山

655000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环城东路北段

云南;53

1. 一种涉及烟尘的移动式高效消烟除尘设备,由对接口(1)、操作室(2)、风管A(3)、风管B(5)、处理二室(7)、风管C(8)、沉淀池支架(9)、吸烟尘口(10)、伞状塔(11)、处理一室(12)、净化室(13)、支架(14)、行走轮(15)、沉淀池(16)、电机机座(17)、风机机座(18)、抽烟尘进口管(19)、风管D(20)、进水管(21)、补雾器插口(22)伞状塔支架(23)、门(24)、接口(26)、喷水塔(28)、风管E(29)、盛剂箱(30)、拉手(31)、筛网(32)、小门(33)、沉淀池A(34)、沉淀池B(39)、排泥阀(40)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支架(14)上面的一端安装有处理一室(12)、处理二室(7),中间安装有电机机座(17)、风机机座(18)并装上电机和风机(4)、抽烟尘进口管(19)、另一端安装有操作室(2)、净化室(13);在支架(14)下面安装有行走轮(15)、行走轮(15)之间安装有一个以上的吸烟尘口(10)、沉淀池(16)和沉淀池支架(9)并固定在支架(14)上;操作室(2)安装有机电控制装置,处理一室(12)的上端安装有风管C(8),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安装有一个以上的补雾器(6),在补雾器(6)上安装有一个以上的补雾器插口(22),在补雾器插口(22)上安装有一个以上的雾头,在伞状塔支架(23)上安装有一层以上一个以上直径不同的伞状物构成伞状塔(11)、进水管(21)接通至塔顶并通至每个伞状物下,近下端安装有环状喷水管(25),室底倾斜面为5~25度,处理一室(12)的体外部安装有门(24);在处理二室(7)的顶端安装有风管B(5)并通入处理二室(7)内,处理二室(7)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安装有一个以上的补雾器(6),在补雾器(6)上安装有一个以上的补雾器插口(22),在补雾器插口(22)上安装有一个以上的雾头,接口(26)上的一根以上的小管接在处理二室(7)内与塔架循环相通形成喷水塔(28),在喷水塔(28)的管道上安装有一个以上的水咀(27),室底倾斜面为5~25度,处理二室(7)的体外部安装有门(24);在净化室(13)的上端安装有风管D(20)并通入净化室(13)内,净化室(13)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安装有一层以上的盛剂箱(30),每个盛剂箱(30)上安装有一个拉手(31),每层盛剂箱(30)的下面安装有150~1000目厚为0.3~15厘米的筛网(32),净化室(13)的底部安装有风管E(29)和小门(33),风管E(29)和小门(33)与净化室(13)的内部相通;在沉淀池(16)上设置安装有一个以上的沉淀池A(34)和一个以上的沉淀池B(39),每个沉淀池A(34)和每个沉淀池B(39)上安装有污水管(35)、溢流管(36)、池盖(37)、水泵(38)和排泥阀(40);接口(1)和吸烟尘口(10)通过操作室(2)的液压传动动配合与产生烟尘的设备相接入抽烟尘进口管(19),抽烟尘进口管(19)又接入处理一室(12)内,处理一室(12)上的风管C(8)又与处理二室(7)上的下接口(26)相连接,处理二室(7)上的风管B(5)又与风机(4)上的风管A(3)相连接,风管A(3)再又与净化室(13)上的风管E(29)相连接;处理一室(12)和处理二室(7)上的污水管又分别与沉淀池(16)上的污水管(35)相连接,移动式高效消烟除尘设备通过行走轮(15)在产生烟除尘设备的导轨上任意位移。
相关文献
评论
法律状态详情>>
2008-10-01授权
2013-08-14专利权的终止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