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自然湿地的恢复及其多级抗污调控技术工艺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专利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专利专题

湖滨带自然湿地的恢复及其多级抗污调控技术工艺

引用
本发明是在对湖滨带湿地植被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应用植被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受损的湖滨带湿地进行恢复。以增加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实现自然湿地群落的自维持机制。在此基础上,经过不同类型湿地植被与土壤的生物代谢过程和物理化学作用,河水中的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流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其中的许多有毒有害复合物被分解转化为无害物质,达到净化河水水质的目的。该种技术工艺具有可操作性强,成本低,维护费用低,景观效果明显,净化水质效率高等特点,适用于我国的河道及浅水湖泊等的河滨带或湖滨带自然湿地的恢复和水体治理的工作中。

发明专利

CN200510077184.2

2005-06-17

CN1880583

2006-12-20

E02B1/00(2006.01)I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田自强%郑丙辉

田自强;郑丙辉

100012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北苑大羊坊8号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1、一种恢复浅水湖泊湖滨带自然湿地,并利用已恢复后的湿地对入湖水体中的悬浮物以及氮、磷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进行沉降和逐级削减的生物处理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利用湖滨带自然地理地形,应用部分强化工艺形成水位梯度,组成多级湿地生态系统单元。部分强化工艺是指对现存的湖滨带基底进行局部修复,以满足不同生活型植物正常生长对水位梯度的需要。每个单元根据不同生活型湿地植被正常生长对不同水位的要求,构建由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小型挺水植物群落和大型挺水植物群落组成的湿地功能区。(2)以种植乡土物种为原则,在对湖滨带湿地植被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单元不同水深区域,分别选取不同的生活型植被,组成不同的湿地植物群落。其中大型挺水植物群落类型有芦苇、香蒲和茭草等三种;小型挺水植物群落类型有慈姑、荸荠、鸢尾和水芹四种;浮叶植物群落类型有睡莲、芡实和野菱三种;沉水植物群落有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狐尾藻和菹草六种。(3)在受损湿地上进行植被恢复时,尽可能地保留已存在的乡土湿地植物物种。根据构建植物群落和景观的需要,对已存在的植物群落物种数量进行补植,对缺失的植物群落进行引种构建。(4)根据受损湿地地形现状,确定每个恢复后的湿地单元占地面积。(5)每个单元以大型挺水植物群落为优势种。其中大型挺水植物群落的种植密度为2兜/平方米;小型挺水植物分布在单元的四周,种植密度为6丛/平方米;浮叶植物群落种植密度为1丛/平方米,不同物种间隔种植;沉水植物群落种植密度为5丛/平方米。(6)根据不同湿地植被正常生长对水位梯度的要求,大型挺水植物区域水深0.8-1米;小型挺水植物区域水深0.3-0.5米;浮叶植物水深1-1.5米;沉水植物区域水深1.5米左右。每个单元不同生活型植物群落的具体位置遵循现状地形和现存的湿地植被而定。(7)为防止各单元之间护坡的水土流失和增强湿地的自然景观效果,每个单元之间以竹桩和竹排环绕四周,每根竹桩长4米,竹桩间距为0.5米;每张竹排面积为1.5米×1米;护坡宽度1.5米,其上种植狗牙根和垂柳。(8)将入湖河水、农田用水以及养殖用水引入到第一个湿地单元,然后随地势的依次降低而逐级流过其他五个湿地单元,最后返回河道。(9)根据不同沉水植物对水体抗污能力的大小,按进水的先后顺序,将抗污能力强的沉水植物种植于前面的处理单元。因此六个湿地单元中的沉水植物种植区依次种植马来眼子菜、菹草、金鱼藻、狐尾藻、轮叶黑藻和苦草六种群落。
相关文献
评论
法律状态详情>>
2008-12-31实质审查的生效
2006-12-20公开
2014-08-06专利权的终止
2009-12-30授权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