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性观与教育现状散议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8-3111.2001.02.021

科学人性观与教育现状散议

引用
@@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任何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不管你是否承认,也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这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不论是好的还是差的,也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也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也是无可否认的客观现实. 在教育工作中,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如何认识人,怎样对待人,把人当作什么看待……就成为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所以,在指导人们教育实践活动的所有思想观念中,关于人性的观念是其中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之一,比如什么是人性,人性从何而来,人性怎样塑造和发展等等,有关人性的这些观念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教育思想,从而指导着人们的教育实践.因此,人性和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人性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立身之本,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之中.所以,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如"生成的相,腌成的酱”、"棍棒出孝子”等,都是错误的人性观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反映,这种观念极大地长期地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教育,甚至在当前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还大量存在.因此,对当今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认识人性,研究人性,树立科学的人性观,用正确的人性观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是搞好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和当务之急. 其实,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中外思想家对人性问题都有比较丰富的论述.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失之偏颇,都只是从某一侧面或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研究,而没有对现实人性的构成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具体分析,对现实人性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更是各执一词,不能正确认识.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性呢?这是与物性特别是兽性相对而言的.概而言之,人性就是人的种种性能,一个人所能够发挥的种种作用,人类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区别于物性的特征或性能,具体表现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 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自从人猿揖别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自己构成自己,自己拓展自己,自己丰富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无限的征途.然而,人作为动物中的一类,由于其属性中具有无法抽掉的作为动物一面的自然性,这种自然性是人性存在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和最一般的部分,也就必然成为人性研究的逻辑起点.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1] 从人的生物组织和肉体结构上看,人类特性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先天的遗传因素为人提供了自然发展的前提,构成了其发展为人的起点,并且还规定着发展的顺序和阶段.假若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 个体由出生时的"自然人”逐渐转化为"社会人”,除了依赖他自身这一生命机体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外,更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他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实现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对个体来说是一个必要的前提,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已经证明,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任何一种生活无不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离开了社会,脱离了社会化的存在,人就不能成其为人.众所周知的印度"狼孩”因从小就失去了社会环境和教育,最后变成了昼伏夜出、四肢行走的人形野兽.这一事例告诉我们,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一种存在;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无法形成人所应有的特性. 另外,人之所以有不同于动物的全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是与人的精神属性分不开的.人类的精神属性产生于人类相互依存的交往、合作、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这种精神属性既包括在社会中同别人一起体验自己的作用、地位和活动,以及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传统中的各种不同形式;也包括自我在社会交往和行为中以及在个人创作中的各种不同表达形式.如果撇开了人的精神属性,人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无法得到解释.譬如,没有文化、审美、道德等精神因素的介入,人的性欲就是纯粹的生物本能.正因为注入了文化的因素,性的结合才转变为婚姻.正因为渗透了精神的灵性,性的欲望才转变为爱情.同样,撇开了人的精神属性,也不能说明人类在共存、交往和合作等社会属性上与动物的区别.只有在精神属性的参与下,劳动才转化为创造,感觉才转化为审美,本能才转化为道德.人之为人,精神属性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从而它是确定人的本性的特征,没有这一部分,人的本性就不完满.它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完满的人性的一部分.”[2] 综上所述,科学的人性观可作如下表述:一个人的现实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高度结合和有机统一,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开放性的立体系统.现实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意义上说具有依次递进的性质,但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叠加.因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以前者为基础,而且还包括前者,甚至可以说是前者更高级的新的表现形式.自然性是人性的生性部分,社会性是人性的习性部分,精神性尤其是它的主体性特征则是人性的能动表现,是生性与习性

科学人性观、教育现状、精神属性、教育实践活动、人的自然性、社会实践活动、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动物、精神性、教育工作、社会化、自然属性、转化、人的本性、基础、个体、文化、特征

21

G446(教育心理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35-13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008-3111

41-1263/S

21

2001,21(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