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的语言学诗学之辨——以苏曼殊等民初作家的“杂文”为例
“杂文”之概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早已有之,它们绝非一种统一的文类或仅以文类大杂烩即可一言以蔽之,更没有绝对的“杂文”与“纯文”存在.语言学诗学的视野使我们能够超越以往假设文学有虚构与非虚构、文学与非文学之畛域的思维成见,进而诉求概念之清晰澄明.返观晚清民初转型之际的中国文学,传统与当代、本土和异域的各种文类符码尤为突出地整合在文本性的动态实践——这种可以自我结构-解构的展演空间和具有创造衍生能力的演绎系统之中,作家个人私语与社会公语多相疏离,作家对文类符码和语言功能的创造性改制由文学常规中脱轨,这些语言在“杂文”中的运用也促进文类规则的演变,引发我们对文类的再思考.
杂文、语言学诗学、言说文类、文本性
48
I207.6
2013-2014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留学基金资助.
2015-12-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