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193/j.issn.1673-7717.2021.06.012
基于"心受气于脾"理论探讨"从脾论治"心病的疗效机制
目的 基于"心受气于脾"理论探讨"从脾论治"心病的疗效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劳倦过度法联合饮食失节法建立脾气虚大鼠动物型,中药治疗组给予四君子汤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通过大鼠的证候学特征和进食量、前肢抓力进行模型评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大鼠脾细胞和心肌细胞complexV活性;利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脾细胞和心肌细胞Na-K-ATP酶活性;通过HE染色观察脾脏组织和心脏组织的结构变化.结果 脾气虚大鼠进食量、前肢抓力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治疗组进食量、前肢抓力显著高于脾气虚大鼠(P<0.01).在脾脏组织中,脾气虚大鼠complex V、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中药治疗组complex V、Na-K-ATP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在心脏组织中,脾气虚大鼠complex V、Na-K-ATP酶活性降低,中药治疗组complex V、Na-K-ATP酶活性升高.脾气虚大鼠脾脏内结缔组织增生,脾小梁增厚,红髓区域变小,脾脏中央小动脉增生;中药治疗组较模型组恢复.脾气虚大鼠心肌细胞排列不整齐,少许炎症细胞浸润;中药治疗组较模型组恢复正常.结论 劳倦过度法联合饮食失节法成功建立脾气虚大鼠动物模型,线粒体能量代谢的调控可能是"从脾论治"心病的疗效机制.
脾气虚、线粒体、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心
39
R259.41(中医内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2021-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68-72,后插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