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异质性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提升路径
[目的]揭示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探究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为促进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提供政策参考.[方法]将Meta-frontier分析框架与Non-radi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相结合,构建Meta-frontier Non-radial Malmquist-Luenberger(MNML)生产率指数模型,从而有效解决了如何在技术异质性框架下对能够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问题.[结果]利用MNML生产率指数对1997-2019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①共同前沿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为0.350,仍有65.0%的可改善空间;除东部地区之外,中、西部地区群组前沿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远高于共同前沿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②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0%,并且主要由耕地利用技术进步驱动,而耕地利用技术效率则阻碍了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③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且东、中、西部地区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式各不相同.[结论]在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或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时,需要按照某种标准将具有技术异质性特征的决策单元划分为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技术水平的群组;东部地区的生产技术代表了全国潜在最优生产技术,中、西部地区的生产技术则与全国潜在最优生产技术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因此本文构建了差异化的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
技术异质性、共同前沿、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MNML生产率指数、中国
45
F206;C812;F06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BTJ014
2023-05-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23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