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怍”:源于互视关系的不对称——《老王》文本的教学解读
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不少学生对杨绛的“愧怍”之情难以理解,认为杨绛作为文革中的受压迫者对待老王已经很好了,没必要对老王的不幸产生愧怍.学生的问题引发了笔者对杨绛“愧怍”的深入思考,这种“愧怍”源于什么呢?1984年3月,杨绛写下的《老王》被选人初中教材.在文革结束8年后,暮年的她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怀念老王这个人,表达内心的“愧怍”,更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文革时代甚至一切疯狂时代扭曲人与人之关系的愤慨,以促人警醒,让人深思.
不对称、文本、文革、学生、受压迫者、时代、初中教材、人与人、作品、课文、教学
G4 ;G64
2017-11-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