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主体性诠释:主体性诠释的解构——评“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模式
“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尽管接受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但仍然没有超越传统的主体性诠释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论是原创者与其经典,还是诠释者与其诠释,都是“主-客”关系.这种主体性诠释模式必然面临“认识论困境”,导致存在本源的遮蔽,因为它不能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主体性何以可能”的问题,即不能真正理解和解释原创者本身及其经典、诠释者本身及其诠释的生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诠释脉络”的概念已经接近于本源的观念.一切存在者的本源,就是存在或生活.因此,可以提出一种“前主体性诠释”模式,即把诠释活动视为前主体性、前存在者的存在,正是这种活动给出了新的主体与对象,即诠释者及其诠释.这种模式基于生活儒学关于存在即生活的本源观念,由此真正彻底地回答原创者及其经典、诠释者及其诠释何以可能的问题.
东亚儒学、诠释模式、主体性诠释、前主体性诠释
B3(亚洲哲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JJD720010
2019-03-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