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发展——论《富国》《荣辱》的情性-知性说
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富国》《荣辱》可能为荀子居赵时作品,反映了其前期的人性论思想,其特点是提出了情性-知性说,将情感欲望与材性知能都称为性.一方面认为顺从情性或情感欲望会导致争夺、混乱,因而蕴含有情恶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知性可以作出抉择判断,制作礼义,“知者为之分”,实际是将知性看作善的来源.这为后来《正名》《性恶》篇中的性-伪说做了理论准备.后荀子通过对性的两重定义,将性主要限定为情性,同时又提出伪的概念,以概括能知和所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前期思想中的矛盾.
《富国》、《荣辱》、情性、知性
B222.6(先秦哲学(~前220年))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支持计划“新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编号10XNJ028的前期成果.
2016-12-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