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抒情传统的后代回响
本文旨在申述《庄子》文本中“情”的议题及其在后世的延续.魏晋之际,面对汉儒割裂情性的二元框架,以王弼、嵇康为代表的玄学家,祖述老庄、精论情旨,将“情”的议题由哲学上的未显题扩展至显题化,成就了中国人性论史上“一往情深”的时代.北宋时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的思想家,统合儒道,考辨情性,将《庄子》“性情不离”的论题诉诸理性的再解读,与南宋程朱学派“尊性黜情”的思想形成鲜明对照,进而昭示出北宋哲学对先秦道家的接续与回应.归根结底,这是《庄子》“安所困苦哉”的生命感怀及其天人视角的整体性思维,为文明传统注入了绵延不绝的抒情血脉.
《庄子》、性情不离、抒情传统
B223.5(先秦哲学(~前220年))
2016-04-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