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儒家的德目划分
如果说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一系列德性的获得有关,那么,对早期儒家所主张的那些德性的表单或者说德目的细节与类型作出考察,无疑是一件必要的工作.早在春秋时代,士大夫中间对于各种德目的列举就很常见,已有论者就此列出过一个详细的包括仁、信、忠、孝等等在内的春秋时代的德目表.(参见陈来,第340-341页)在不同的言说者那里,所论及的德目无论内容还是数量差异均较大,但后来被儒家认定为德性的项目大体都在其中了;同时有少数几种诸如仁、义之类也已经反复出现,似可视为普遍公认的德性.从孔子开始,儒家在对以往德性观的继承上,开始建立一个自己的德目表.孔子列举的德性包括仁、智、孝、悌、忠、信、勇、敬等等,在这些德性中,“仁”居于首要地位,其本身既是一德,也被视为其他各种德性的代表,还被视为所有德性整合后的结果或者说“全德”,其乃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围绕这一德目,孔子还进而强调其他两种相关的德性,提出了一个与其余德性相比较为优先、简短的中心德目表:仁、智、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14-08-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