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与1930年代大众文学的多义性生产
在1930年代特殊的文化政治环境下,中华书局创办于1933年的大型综合性杂志《新中华》不仅开辟了较为宽容理性的公共空间,同时也以专业化与大众化结合的办刊宗旨参与1930年代的大众文学生产,为新文学走向大众提供了探索性、多样化的实践.本文以1933-1937年间《新中华》的大众小说生产为考察对象,揭示出《新中华》以予且、周楞伽的大众文学生产为表征,建立了“通俗”和“普罗”之间的大众文学观念实践及其内部的理论缝隙;同时,大众文学的多义性生产也被《新中华》这一综合性杂志再次统合进整体文本指涉的启蒙方案与意识形态构建功能.通过考察《新中华》与1930年代的大众文学生产的关系,能够更为全面地从整体把握1930年代的文学动向及其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状况之间发生的历史关联.
《新中华》、大众文学、大众化、予且、周楞伽
2019-06-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