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方式对褐土钾素平衡与钾库容量的影响
[目的]在春玉米为主的山西省进行定位试验,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大田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方法]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于1992~2011年在典型褐土上进行.试验设秸秆不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粉碎后还田(SC)、过腹还田(CM)四种方式.秸秆还田量为6 t/hm2,过腹产生的湿牛粪施用量为45 t/hm2.每年玉米收获期采取植物样品,用于玉米植株茎叶和籽粒钾素含量的测定;采集0-20 cm土壤样品,用于土壤各分级形态钾的测定.201 1年分析测定了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土层速效钾、缓效钾及全钾含量.[结果]1)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增产显著,玉米增产幅度为11.58%~20.91%.处理之间增产幅度表现为CM> SM> SC> CK.2)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耕层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的含量.矿物钾在全钾中的比例降低.3)与定位开始相比,连续10年秸秆还田土壤的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不还田对照则逐渐下降.4)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各处理作物吸钾量明显高于施钾量,致使土壤钾素逐渐耗竭,土壤供钾能力降低;SM、SC、CM处理的钾素表观平衡系数分别为0.45、0.56、0.74.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依然有利于钾素养分的收支平衡,减轻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消耗,缓解土壤钾素肥力下降的程度.[结论]在几种秸秆还田中,以秸秆过腹还田(CM)最有利于钾素的收支平衡,减轻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消耗,缓解土壤钾素肥力下降程度,进而维持土壤钾素肥力的稳定.
褐土、秸秆还田、土壤钾素
21
S141.4;S158.1(肥料学)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30-08-03;“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2BAD09B01-1;山西省留学人员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项目2013-149;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041055-01
2015-10-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936-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