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8-505X.2006.02.005
低磷条件下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及其杂种F1光合碳同化特性研究
以典型的磷低效(L)、吸收高效(H1)和利用高效(H2)的小麦品种及以上述品种为亲本配制的杂种F1-1(L×H1)和F1-2(L×H2)为材料,对上述品种和杂种F1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缺磷条件下,随着叶片生长进程,供试品种和杂种F1旗叶CO2传导参数气孔导度(Gs)、叶肉导度(Gm)和碳酸酐酶(CA)活性;旗叶叶绿素含量(Chl)、光合速率(Pn)、叶绿体无机磷(Pi)浓度和Mg2+-ATPase活性、可溶蛋白含量(SP)和RuBPCase活性均不断降低.不同磷效率类型品种相比,旗叶各测定时期上述参数均以L较低,H1和H2较高.与各自亲本相比,F1-1和F1-2各测定时期的光合生理参数多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表明磷高效小麦品种(H1和H2)以及杂种叶片光合碳同化特性的相对提高,是由于其光合器官捕获光能的能力较强、光合作用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的程度较低和暗反应速率较高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磷高效品种及杂种F1叶绿体Pi供应量的增多,在维持光合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还表明,供试不同磷高效小麦品种之间(吸收高效H1和利用高效H2)尽管在磷的吸收和利用特征上表现明显不同,但在叶片的光合碳同化特性及其内在生理机制上表现相似,表明控制小麦磷素吸收与利用的遗传基因位点可能与控制光合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遗传位点不存在紧密连锁.在低磷胁迫条件下,充分利用杂种F1在光合碳同化特性上的杂种优势,对于改善小麦对磷素的吸收和利用以及促进子粒产量的增加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小麦、磷效率、光合作用、杂种优势
12
S311;S512.1(作物生物学原理、栽培技术与方法)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00112;河北农业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科技部河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2004BA520A07-04-04
2006-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6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