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7种典型林型林分生物量碳密度与固碳能力
森林生物碳储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小兴安岭7种典型林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样地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林分尺度对林分生物量与碳密度进行计量,分析了林分生物碳储量的空间分配格局,并对林分年固碳能力与碳汇潜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兴安岭不同林型从幼龄林到成熟林的乔木层碳密度增长速率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云冷杉(Picea-Abies)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7种典型林型不同龄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林分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红松林31.4、74.7、118.4和130.2 t·hrn-2;兴安落叶松林28.9、44.3、74.2和113.3 t·hm-2;樟子松林22.8、52.0、71.1和92.6 t·hm-2;云冷杉林23.1、44.1、77.6和130.3 t·hm-2;白桦林18.8、35.3、66.6和88.5 t·hm-2;蒙古栎林25.0、20.0、47.5和68.9 t·hm-2;山杨林19.8、28.7、43.7和76.6 t·hm-2.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蒙古栎林在幼龄林时林分年固碳量较高,其他林型在成熟林时林分年固碳量较高.7种典型林型不同龄组的林分生物量碳密度均随林龄增长而增加,但不同林型的碳汇功能存在差异,同一林型不同林龄的生物量碳密度增幅差异也较大.林分年固碳量在0.4-2.8 t·hm-2之间,碳汇能力较强、碳汇潜力较大.尤其是小兴安岭目前林分质量较差,幼龄林和中龄林所占的比重较大,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经营管理及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林分生物量、碳密度、固碳能力、年固碳量、碳汇管理路径、小兴安岭
39
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LBH-Z1301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4GXNSFBA118108、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2014044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7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244和31070544、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GA09B201-06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3203、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03-6.
2015-04-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4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