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植物凤眼蓝繁育系统在中国境内的地理变异
对中国境内的凤眼蓝(Eichhornia crassipes)进行了大规模地理范围的调查,分析了24个地点40个种群的克隆繁殖与有性繁殖的相对水平、三型花柱的花型变化以及花部综合特征的变异.40个种群都以克隆繁殖为主要更新方式.其中36个种群只有三型花柱中的M花型;南宁、重庆的种群中出现了频率极低的L花型;南宁、重庆、福州和海口种群内,出现了具有促进花内自交潜能的半同长花柱花型(柱头与花药相靠拢的M花型变异体或L花型变异体).与其它地方种群相比,西南和海南岛的种群表现出较多样化的繁育系统.M和L花型个体的结实个体率都约为4%,没有显著差异,种子产量在两花型个体之间也没有差异.由于种群内花型的残缺,作为促进花型之间异交传粉适应机制的三型花柱繁育系统已经解体,部分种群中出现了可以促进花内自交的半同长花柱变异体.克隆繁殖是凤眼蓝适应入侵生境的一种形式,花内自交是凤眼蓝繁育系统在入侵过程中可能的进化方向,这些繁育系统上的变化对该植物的入侵机制和途径产生了深远影响.
凤眼蓝、繁育系统、生物入侵、进化
28
Q948(植物学)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00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25008
2005-0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75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