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结肠镜下表现的联系
目的 通过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结肠镜下的各种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更准确地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118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仔细辨证分型及予以详细观察其结肠镜下的黏膜表现,分析各证型与镜下黏膜表现之间的联系.结果 所有证型中大肠湿热型最多,占比38.1%,脾气亏虚型次之,占比19.5%,血瘀肠络型占17.8%,脾肾阳虚型占11.0%,肝郁脾虚型占10.1%,阴血亏虚型占3.3%;溃疡/糜烂主要出现在大肠湿热型及血瘀肠络型,白苔多见于脾气亏虚型,黄苔多见于大肠湿热型,接触性出血以肝郁脾虚型及大肠湿热型出现的比例较高,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及血瘀肠络型的息肉/颗粒感的阳性率较高,而皱襞变浅/结肠袋消失的症状以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出现的概率较高,肠管狭窄以血瘀肠络证型为主,肠激惹主要出现在肝郁脾虚及大肠湿热两个证型中,各证型分别与上述阳性率最高的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充血及血管模糊/消失情况各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镜下的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的联系,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肠镜下黏膜表现、相关性
60
R241.9(中医临床学)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2020ZB168
2022-09-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