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MRI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MRI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80例,按照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定及VaD诊断标准分为非VaD组(对照组)42例和VaD组(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选取合适的头部专用线圈,行MRI检查;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MRI结果,根据梗死病灶部位分为皮层组和皮层下组,根据梗死病灶大小分为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观察MRI下脑组织形态学变化,评价是否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海马内侧脑脊液池增宽及白质稀疏等改变;行MMSE、HIS及MoCA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MRI下梗死部位比较,观察组中额叶及颞叶皮层、额叶及颞叶和顶叶皮层下、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体旁白质、内囊和丘脑等部位的缺血性梗死灶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大梗死、中梗死人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MMSE与MoC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HIS评分较对照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中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海马内侧脑脊液池增宽及白质稀疏等改变的人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VaD患者在MRI影像下可见皮质萎缩、脑沟增宽及不同部位的梗死病灶等临床特点,MRI可作为早期诊断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痴呆、核磁共振、临床特点
57
R743.3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浙江省湖州市第二批科技计划项目2018GZ39;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LGF19H090003
2019-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