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802/j.cnki.zwbhxb.2017.2015158
白头翁菌核病发生危害调查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为明确辽宁省白头翁菌核病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于2011-2013年对该省3个白头翁种植基地进行菌核病调查,并采用平板培养法和离体接种法对白头翁菌核病菌Sclero-tinia nivalis Saito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白头翁菌核病在各种植基地发生程度不一,抚顺市白头翁发病较重,2013年一般地块病株率为0~37.1%,重者达60.4%,本溪市和沈阳市发病相对较轻,病株率分别为1.3%~10.0%和0~3.0%;随着白头翁栽培年限的增加,菌核病危害逐渐加重,1~4年生白头翁的病株率分别为0、12.3%、37.1%和60.4%;坡地沿山体横垄栽植较纵垄栽植发病重.白头翁菌核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形成数分别为10.4 mm/d和101.0个/皿;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15℃,最适pH均为6;连续光照和连续黑暗利于菌丝生长,光照条件下菌核形成最多;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较大,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以尿素作氮源抑制该菌生长.伤口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发展,刺伤接种较未刺伤接种发病早,接种3d后开始发病,6d后即达高峰期.
白头翁、菌核病、病害调查、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44
S43;S6
2017-09-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3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