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覆盖还田对大豆耕层物理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24/SP.J.1006.2023.24051

麦秸覆盖还田对大豆耕层物理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引用
黄淮海是我国优质高蛋白大豆主产区,但前茬小麦秸秆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大豆生产.本试验通过研究秸秆免耕覆盖还田下大豆耕层温度、含水量、容重、团粒结构等耕层物理性状以及大豆产量构成因素,试图解析免耕配合秸秆覆盖还田对耕层结构及大豆产量的调控机制,为黄淮海地区大豆高产耕作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肥料处理,设施肥(F:225 kg hm?2)与不施肥(NF);副区为秸秆处理,设免耕秸秆不还田(SR)、免耕秸秆覆盖还田(SM)和免耕秸秆粉碎还田(SC).结果表明:(1)免耕配合秸秆覆盖还田对耕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10 cm内.(2)SM与SC较SR耕层温度分别下降0.21℃和0.17℃,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13.18%和9.07%;SM较SR与SC土壤容重分别下降2.61%和2.87%,耕层固相占比分别降低2.60%和3.01%,>2 mm土壤团聚体分别增加6.84%和3.14%.(3)SM与SC较SR单株荚数分别增加22.41%和9.49%,单株粒数分别增加18.20%和7.51%,百粒重分别增加1.18%和2.40%,单株产量分别增加39.16%和18.07%,单位面积产量分别增加11.56%和5.43%;SM较SC增产效果显著,施肥对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具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在大豆耕层环境优化与促进产量形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夏大豆、耕层温度、物理性质、产量

49

S513;S156.4;S27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2023-03-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1052-106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作物学报

0496-3490

11-1809/S

49

2023,49(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