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素处理对中麦175和京冬17产量相关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24/SP.J.1006.2016.01853

不同氮素处理对中麦175和京冬17产量相关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引用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黄淮和北部冬麦区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模式对氮高效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及中麦175和京冬17产量对不同施氮处理的响应。2013—2014和2014—2015连续两年在河北吴桥和北京顺义两地种植两品种,观测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处理下,冬小麦的群体特性、产量相关性状,以及氮素吸收效率(NUpE)和氮素利用效率(NUtE)。在吴桥点设0、60+0、120+0、120+60、120+120、120+180 kg hm-2(基肥+拔节肥)6个处理,在顺义点仅设前5个处理。在总施氮量0~240 kg hm-2(吴桥)和0~180 kg hm-2(顺义)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冠温差(CTD)提高,群体总粒数和成熟期生物量增加,进而产量提高;但继续增加施氮量会导致粒重、开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贡献率、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降低。在不同施氮水平下,中麦175的产量和稳定性均优于京冬17,表现出穗数多、穗粒重稳定性好、群体活力持久、生物量和收获指数高、花前干物质积累量高和花后干物质转运能力强、氮素吸收效率高,这可能是其高产高效的重要基础。考虑到产量回报和经济效益,推荐中麦175和京冬17在黄淮麦区(北片)施氮量为180~240 kg hm-2,在北部冬麦区施氮量为120~180 kg hm-2。灌浆中后期, NDVI和CTD与穗数、产量和生物量相关性高,可作为快速评价品种氮肥敏感性的指标。

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干物质、高产、稳产

42

S51;S79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201203033-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3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am of CAAS, the China Special Fund for Agro-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Public Interest201203033-2;the China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CARS-03

2016-12-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853-186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作物学报

0496-3490

11-1809/S

42

2016,42(1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