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QTL定位
大豆叶茸毛形态对抗虫性、耐旱性等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 NJRIKY (KY)和NJRIXG (XG)进行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遗传与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2个性状在2个群体中均有大幅度变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亲分离,两者有极显著负相关(r=–0.49和–0.62),叶面茸毛密度的遗传率(75.7%~76.8%)高于叶面茸毛长度的遗传率(45.2%~62.9%);检测到2个叶面茸毛密度主效QTL (XG群体的PD1-1和KY群体的PD12-1,表型贡献率分别达20.7%和21.7%);两群体叶面茸毛密度遗传构成中加性QTL贡献率占20.7%~36.2%,互作QTL只占0~1.4%,而未定位到的微效 QTL 所占份额很大,为38.1%~56.1%,是以往只用定位程序而未注意遗传构成解析所没有发现的特点;未在KY中检测到叶面茸毛长度加性QTL,互作QTL贡献率也仅4.2%,而微效QTL贡献率达58.7%;但在 XG 中叶面茸毛长度加性 QTL PL1-1和 PL12-1贡献率分别达18.3%和22.5%,占主要成分,互作 QTL和微效QTL 贡献均较小,说明该性状两群体的遗传构成有很大差异.大豆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遗传涉及多个效应不同的基因/QTL.
大豆、茸毛密度、茸毛长度、QTL定位
2013-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