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杂种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选用来源于中国黄淮和美国的熟期组Ⅱ-Ⅳ的8个大豆品种,按Griffing方法Ⅱ设计,配成36个双列杂交组合(28个杂种组合+8个亲本)于2003-2005年进行田间试验.应用基于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的主-微位点组分析法,解析8个大豆亲本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构成及其效应,估计主、微位点组对产量杂种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8个大豆亲本间产量由6个主位点组加微位点组控制,主位点组、微位点组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75.98%和10.81%.6个主位点组加性效应(aJ)分别为140.10、259.65、1.95、151.35、-32.70和45.00 kg hm-2,显性效应(dJ)分别为177.15、314.25、105.75、75.90、242.85和171.00kghm-2.杂种遗传构成包括主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主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微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和微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4部分,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为辅.亲本间主、微位点组及其遗传效应的解析阐释了各杂种组合的遗传特点,还提供了进一步挖掘遗传潜力进行优势改良的基础.
大豆、产量、杂种优势、主-微位点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
36
S5 ;S5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CB1017,2009CB1184,2010CB1259;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6AA1001,2009AA1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126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3B05-7;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B08025
2010-12-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468-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