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的能量积累与热值分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321/j.issn:0496-3490.2007.11.009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的能量积累与热值分析

引用
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探讨了超高产栽培和常规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干物质积累以及热值和能量固定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2 220.04 g m-2,是常规模式的1.26倍,再生稻为1 697.62 g m-2,是常规模式的1.29倍.超高产模式下的热值,叶为14 848.7~18 494.9 J g-1,籽粒为15 810.3~17 438.0 J g-1,鞘为14 029.1~17 039.6 J g-1,茎为14 405.4~17 576.5 J g-1,叶和籽粒的热值显著高于茎、鞘,各器官及稻株的热值在不同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在完熟期,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再生稻的能量积累量分别为35.71 MJ m-2和26.24 MJ m-2,依次比常规模式高出27.4%和29.6%;籽粒能量分配比例头季稻为52.7%,比常规模式高1.2%,再生稻均为51.5%,不同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灌浆过程中,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叶、茎、鞘的总能量表观转化率为39.7%,显著高于常规模式(23.1%),再生稻的叶、茎、鞘的总能量表观转化率为16.9%,也高于常规模式(14.7%),超高产模式下水稻群体能流更顺畅.同时,超高产模式头季稻黄熟过程根系的能量输出为7.9%,远低于常规模式(78.2%),保证头季稻灌浆和再生稻萌发的顺利进行;超高产模式再生稻籽粒贮能表观上25.9%来自稻桩的再转运,对后期光合的依赖比较小,保证了再生稻的稳产和高产.

水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热值、能量

33

S5(农作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220;30070068;30471028;福建省粮食科技专项基金2004NZ01-4;福建省科技攻关项目2005K039

2008-03-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794-180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作物学报

0496-3490

11-1809/S

33

2007,33(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