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和小麦在光合诱导期间非光化学猝灭(qN)差异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321/j.issn:0496-3490.2005.12.003

玉米和小麦在光合诱导期间非光化学猝灭(qN)差异

引用
为了比较玉米(Zea mays L.)(C4)与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C3)黑暗向光照变化过程中的光诱导适应性反应,对非光化学猝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qN)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15 min至24 h的不同暗适应处理中,根据qN的光适应的动态变化可分为F型(快速稳定型)、M型(中速稳定型)和S型(慢速稳定型)3种.在暗适应后的光诱导期间,小麦qN主要表现出M和F型,玉米则表现出S和M型.通过对主要的荧光参数分析,小麦与玉米的Fv/Fm,qP和ΦPSⅡ差异较小,而qN稳定值有一定的差异,但TqNmax(qN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和TqN(qN达到稳定值的时间)玉米明显高于小麦,差异极明显.进一步分析经黑暗处理后光诱导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动态变化,两作物虽然在增加的速率和稳定后的绝对值有差异,但达到稳定的时间无明显的不同.通过塑料膜包封叶片的方法阻止CO2同化,而qN变化特征也基本不改变.这意味着短时间的C代谢不明显影响qN对光诱导的反应.对光系统Ⅰ反应中心P700的典型氧化还原方式的测定和电子库容能力的分析也表明它们不是造成qN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然而,对qNmax成分的分析证明高能态猝灭 (high-energy state quenching, qE)、转化猝灭(transition quenching, qT)和光抑制猝灭 (photoinhibitory quenching, qI)分别为55.6%、18.5%和25.9%,说明qE是导致玉米qN在暗处理后的光诱导表现出TqNmax高、TqN长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玉米(C4)在暗-光的变化中维持较高的qE, 保持较高的类囊体质子梯度,有益于启动NADPH和ATP的形成.

玉米 (Zea mays L.)、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光合作用、非光化学猝灭

31

Q945(植物学)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0370853

2006-03-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544-155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作物学报

0496-3490

11-1809/S

31

2005,31(1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