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22.04.02
喀斯特山区不同生态条件和栽培密度对杂交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为探索喀斯特山区不同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大寨村和凯里市麻江县杏山镇滥坝村,以不同穗型杂交水稻品种Ⅱ优838(V1)、准两优527(V2)、Y两优900(V3)为材料,设置D1(20 cm×20 cm)、D2(20 cm×30 cm)2种栽培密度处理,研究生态条件和种植密度对杂交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供试品种的产量均为滥坝村显著高于大寨村(V1品种的D1处理除外),主要原因为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协同增加.糙米率、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均为滥坝村显著高于大寨村,而粒长、粒宽、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的表现则相反.与D2处理相比,大寨村3个品种D1处理的产量分别显著提高31.59%、8.81%、14.64%,滥坝村则分别显著降低7.96%、19.71%、27.49%,其主要原因是增密种植对2个地区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不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垩白粒率、垩白度、糊化温度随密度增加而提高,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综合分析,在低温寡照的大寨村宜密植,通过扩大水稻群体和稳定产量构成因素实现增产,但会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导致品质下降;在高温高湿的滥坝村则宜稀植,充分发挥个体的生长优势,通过"小群体,壮个体"的途径实现增产和增质的目的,尤其是大穗型水稻品种.
杂交水稻、栽培、喀斯特山区、生态条件、密度、产量、品质
36
S511.048(禾谷类作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特色粮油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项目;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项目;贵州省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2022-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9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