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898/j.cnki.42-1704/C.20230816.01
"互联网+民族团结"的实践现状和路径优化——兼谈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置身于网络空间场域,"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漫灌输出、强规则、低互动等功能桎梏,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以"基地"教育型、"创建"教育型和"技术"教育型等"互联网+民族团结"的实践类型为逻辑起点,梳理分析"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面临的互联网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网络民族团结宣传内容同质性、网络场域高地竞争力较弱、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突发性等局限,从技术治理层面的智能化、个性化、可控化等维度破局,为有效解决"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的技术理性问题提供思路.针对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离散性问题,一是要明确智能搭建民族团结教育的区域大数据平台的推行主体,二是要明确算法推荐技术应用的个性化导向作用,三是要合理引导社会网络传播中心化的发展进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性.
"互联网+"、民族团结、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3
C957(民族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2023-09-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