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81/j.issn.1000-7431.2010.04.002
子宫颈癌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目的:分离、培养子宫颈癌干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19例不同临床分期(ⅠA~ⅡB期)子宫颈癌患者的肿瘤组织,通过机械剪切、酶消化等方法处理后分离获得单个细胞,采用肿瘤细胞球培养液(tumor sphere medium, TSM)培养获得悬浮细胞球.收集悬浮细胞球形成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观察该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MTT法检测紫杉醇(paclitaxel)和多柔比星 (adriamycin)对细胞的抑制率,荧光活性细胞分类仪(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 FACS)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干细胞、耐药基因及相关癌基因表达.裸鼠皮下接种分离获得的干细胞,观察其成瘤能力,并进行病理类型分析.结果:19例原代细胞经过10~15 d培养,其中8例有悬浮细胞球形成,形成比例随肿瘤临床分期的提高而增加.细胞球形成细胞具有克隆形成能力.紫杉醇(100 nmol/L)和多柔比星(100 nmol/L)对其细胞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77.65±6.46)%和(48.00±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ACS检测结果提示,细胞表面标志为CD34~-CD105~-CD44~+CK17~+;RT-PCR检测结果提示,细胞球表达干细胞标志Oct4和Piwil2,耐药基因ABCG2及相关癌基因c-myc、stat3和sox-2也有mRNA水平的表达; Western印迹法检测结果进一步提示,肿瘤细胞球表达干细胞标志Oct4和Piwil2蛋白.裸鼠皮下接种细胞12周后全部成瘤,且病理类型与来源标本一致.结论:成功分离获得子宫颈癌干细胞,为将来研究子宫颈癌个性化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模型.
宫颈肿瘤、肿瘤干细胞、致癌性试验、肿瘤标记、生物学
30
R730.23(肿瘤学)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09016062.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8BAI57B00
2010-05-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7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