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帝内经》伏邪之说与温病治法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0411-8421.2018.10.005

浅谈《黄帝内经》伏邪之说与温病治法

引用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伏气温病中"伏寒化温"说的理论来源,治疗上应根据病位病性辨证施治.本文通过对《内经》相关原文的剖析,旨在揭示《内经》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治疗及预防等的影响. 1 病因病机 1.1 从季节伏邪而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为重阴必阳的一种诠释.冬于五行属于阴、寒亦属阴,因此便称为重阴,"必阳"即"春必温病",温于无形属阳病,温病及阳热之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温病病因学说的肇始.因冬主收藏,若是冬不敛阳,或按跷,或阳气生发太过,不能藏精,至春季则发为温病.王履的《医经溯洄集》中言"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即认为温病是伏邪发病,冬季寒邪客体,留而化热,至春,体内的郁热自内外发[1],因此他认为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是"郁自内而达于外".即非外感寒邪入里发热,而是前一季节的蕴热伏藏已久,自里达外而发.同理,逆春则夏为寒变,伤秋则冬为飱泄,败冬亦春生痿厥.生长收藏之息息相连,在前一季节感受当令邪气,邪气留恋,当季发为温病.新感即感受邪气而发为温病,伏邪为邪气伏于体内,藏伏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病[2].《内经》前文提及寒暑伤形,其外邪从体外而入,伏邪说便解释了温病直入营血分的现象,例如春温或者暑温.因此治疗时不应拘泥于清热,不能局限于发病季节,可由其伏邪之病因为方向,兼扶正气,或可得到更好的疗效[3].

黄帝内经、伏邪、温病、五运六气

53

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浙卫发〔2014〕108号;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团队立项项目诊断学教学团队浙中医大发〔2017〕170号;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诊断学进展浙中医大发〔2017〕172号

2018-12-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712-71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浙江中医杂志

0411-8421

33-1083/R

53

2018,53(10)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