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史研究中的比较视域:明清时期在华耶稣会士的西学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欧洲人宣告了科学在西方的成功,并且假定了科学在其他地域的失败.自1954年起,李约瑟(Joseph Needham)强调了欧洲现代科学兴起的独特性,但他同时承认传统中国科学与技术在1600年以前的成就.“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自李约瑟回答了这一尖锐问题之后的数十年里,我们逐渐认识到,关注中国传统科学在发展出现代科学方面的“失败”虽然有趣并且具有启发性,在史学层面上却是受到了误导.我们不得不评估应当如何重写全球科学史.本文着重探讨中国人为何直到鸦片战争(1839-1842)后才了解到欧洲的“牛顿世纪”及其分析式的数学推理方式.一些学者仍然以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为例,认为清廷由于太过保守而未能了解正在兴起的早期现代世界.以后见之明而论,此种观点似乎无可置辩,然而诸多相对于中国来说的外部因素,例如18世纪中期耶稣会的瓦解,可以帮助解释为何牛顿革命在亚洲姗姗来迟,并且没有在18世纪发生.
科学史、科技、在华耶稣会士、马戛尔尼使团
2018-04-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