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5-0779.2018.10.015
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穴位敏化的肥大细胞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鹤顶、阳陵泉和委中穴在穴位敏化的第7天穴区肥大细胞功能和形态的变化,说明穴位敏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选取150~ 16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假手术组(NS)、轻度关节炎组(A)、中度关节炎组(B)和重度关节炎组(C)5组,在右侧膝关节腔内注射单碘乙酸盐(MIA)制备模型.造模成功后于造模的第7天取1.5 mm×1.5 mm×1.5 mm体积的鹤顶、阳陵泉、委中3穴的穴区皮肤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MC的募集和脱颗粒;免疫荧光观察MC脱颗粒释放的介质与MC共表达情况.结果:在穴位敏化的第7天,A、B、C3组鹤顶穴区MC数量和脱颗粒率高于N组和NS组(P<0.01),而阳陵泉和委中穴区未见明显变化,A、B、C3组组间比较发现鹤顶穴区MC数量和脱颗粒率随疾病程度加重呈递增增长.A、B、C3组鹤顶穴一些MC脱颗粒有类胰蛋白酶、5-HT、HA的释放,而阳陵泉和委中穴则未观察到这种变化.结论:在第7天时,鹤顶穴发生了穴位敏化,且敏化效应是即时的,敏化过程中伴随了MC的募集和脱颗粒,且MC的变化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穴位发生敏化具有特异性,每个穴位致敏的条件不同,MC脱颗粒所释放的类胰蛋白酶、5-HT、HA可能是穴位敏化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
膝骨关节炎、穴位敏化、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5-羟色胺、组胺
34
R246.2(中医临床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1590952
2019-0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51-55,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