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不同预防措施的效果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不同预防措施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7 841例,随机分为A组3 938例与B组3 903例.A组采用局部用药,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次/h或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1次/2 h或氯霉素滴眼液1次/2 h;B组采用全身静滴抗菌药物和激素:如万古霉素0.5h、2次/d,地塞米松10 mg/次、1次/d,可乐必妥0.3 g/次、1次/d.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病原菌及耐药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性眼内炎20例,发生率为0.26%.A组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0.13%(5/3 938)低于B组0.38%(15/3 903)(P=0.015).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5株,以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3株.主要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青霉素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两组患者术后7d泪液IL-6和TNF-α含量较术前增加(P<0.001);A组术后7d泪液1L-6和TNF-α分别为(18.97±4.16)μg/L和(97.41±16.78)μg/L低于B组(P<0.001).结论 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局部用药对炎症反应影响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炎性因子、预防感染
29
R776.1(眼科学)
浙江省医药卫生一般研究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5KYB449
2019-04-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29-43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