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2137-20190820-01850
生长棒手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对颈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早发性脊柱侧凸(EOS)患者在生长棒治疗期间颈椎矢状面参数分析,探讨生长棒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至2018年在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生长棒手术治疗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4例EO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例,使用Surgimap软件对生长棒置入术前及术后、生长棒调节术前及术后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包括中立位颈椎侧位片)进行测量,其中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颈椎前凸C
2-7Cobb角、T
1倾斜角、C
2-7颈椎矢状位平衡(C
2-7SVA);对脊柱全长影像学参数胸弯/胸腰弯Cobb角、T
5-12 Cobb角即胸椎后凸角(TK)、最大后凸Cobb角、C
7-S
1脊柱矢状位平衡(SVA)及近端交界区角度(PJA)等进行测量;对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包括上端固定椎(UIV)、有无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单侧/双侧生长棒,分别进行组间对比分析;使用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颈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4例EOS患者,所有患者均经1次以上撑开手术,随访时间(35±14)个月。患者术前C
2-7Cobb角为17°±11°,T
1倾斜角为28°±13°,C
2-7SVA为(17±11)mm,术后分别为18°±9°、28°±11°、(16±10) mm,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5、0.14、0.55,均
P>0.05)。末次调棒随访时C
2-7Cobb角、T
1倾斜角、C
2-7SVA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60、-4.08、-2.46,均
P<0.05)。PJK组△C
2-7Cobb角、△T
1倾斜角均较非PJK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0、3.25,均
P<0.05);而UIV选择和生长棒数量对于△C
2-7Cobb角、△T
1倾斜角无显著影响(
t=-1.02、-1.61、-0.67、0.31,均
P>0.05)。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JK的出现为发生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1.57,95
%CI:1.49~91.54,
P<0.05)。
结论:生长棒手术在矫正脊柱侧凸的同时,生长棒手术会增加EOS患者的颈椎前凸及T
1倾斜角,对于出现PJK的患者应更加关注其颈椎矢状位序列和颈椎矢状位平衡。
早发性脊柱侧凸、生长棒技术、颈椎矢状位、近端交界性后凸
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2008;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1372008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983-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