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7.30.018

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引用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再灌注治疗方法是减少心肌细胞死亡的有效治疗策略.然而,再灌注治疗在挽救缺血心肌的同时也可引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MIRI是指心肌组织缺血或者缺氧一段时间后,血供的恢复会加重原本缺血缺氧引起的损伤或引起新的损伤.这可能与血管再通时氧自由基产生增加、炎症加重、钙超载及线粒体转换孔开放有关[1].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30~100 nm的微小膜泡,其可包含蛋白、脂质和核酸,是细胞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2].1981年,外泌体首次被描述为细胞分泌的细微米结构脂质小泡.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在很多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免疫中抗原呈递、肿瘤的生长与迁移、组织损伤的修复等.在缺血性心脏病中,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减轻MIRI,从而改善心功能.

外泌体、再灌注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死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线粒体转换孔、生理病理过程、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改善心功能、组织损伤、组织缺血、治疗方法、治疗策略、脂质、氧自由基、血管再通、信息传递、细胞来源、细胞分泌

97

R39;R5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3957,8137022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518602

2017-08-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395-239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医学杂志

0376-2491

11-2137/R

97

2017,97(30)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