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胸廓内动脉游离后动脉桥血管中期通畅率随访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3.06.009

机器人胸廓内动脉游离后动脉桥血管中期通畅率随访

引用
目的 总结机器人胸廓内动脉(ITA)游离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技术学习曲线和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的中期通畅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200例机器人ITA游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4例,女46例;年龄33~ 79(58.7±10.1)岁.术前64层螺旋CT(64-MSCT)检查双侧ITA,术中使用机器人手术系统、骨骼化法游离单侧或双侧ITA.获取ITA后,根据靶血管情况行非体外循环、全机器人或侧胸壁小切口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数曲线回归分析建立机器人ITA游离学习曲线.术后1~5年复查64-MSCT,明确动脉桥血管通畅率.结果 1例患者因重度胸膜粘连改为正中开胸,其余患者顺利接受机器人ITA游离:190例左侧ITA (LITA)游离,5例右侧ITA(RITA)游离,4例双侧ITAs游离,无ITA严重损伤而弃用病例.单侧ITA游离时间为16~70 (35.8±8.7)min,ITA游离时间的学习曲线为:y(min)=58.0-5.3ln(x) (r2 =0.33,P<0.01).术后第1年和2年时ITA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8.1%和97.8%,术后3至5年的通畅率未见下降.结论 克服学习曲线后,机器人系统可安全高效地游离ITA,动脉桥血管的中期通畅率良好.

机器人、胸廓内动脉-冠状动脉吻合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桥血管通畅率

93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2AA021104;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重点项目BWS11J030

2013-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28-43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医学杂志

0376-2491

11-2137/R

93

2013,93(6)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