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0.05.003
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检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视网膜厚度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视网膜厚度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底病眼外伤科临床诊断为视网膜动脉阻塞32例(32只眼)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24例(24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2.4±12.6)岁.以患者患眼为实验组,自身健眼为对照组.应用OCTA检测并记录所有患者黄斑3 mm×3 mm区域内的浅层毛细血管层(SCL)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层(DCL)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对于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患者,则检测并记录黄斑6 mm×6 mm区域的SCL血流密度和DCL血流密度.实验组与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的SCL、DCL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OCTA影像特征主要为阻塞动脉供血区视网膜内层增厚和反射增强,外丛状层带有不同程度的增宽,黄斑区拱环破坏,毛细血管分布不均.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22例(22只眼),占68.8%(22/32);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患者10例(10只眼),占31.2%(10/32),均为颞侧分支动脉阻塞.实验组和对照组黄斑3 mm×3 mm区域内的SCL总体血流密度分别为(40.00±5.74)%和(45.12±5.59)%;DCL总体血流密度分别为(41.16±5.86)%和(48.85±3.89)%.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9,-5.457;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心凹区的SCL血流密度分别为(21.28±9.55)%和(19.10±4.76)%;DCL血流密度分别为(31.06±7.70)%和(29.14±6.43)%.实验组中心凹区的SCL和DCL血流密度均高于对照组的有14例(14只眼),占43.8%(14/32).黄斑6 mm×6 mm区域内,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患者患眼中心凹周边区的SCL和DCL血流密度分别为(42.24±4.64)%和(41.02±5.71)%.患眼SCL和DCL血流密度低于健眼者,均占80%(8/10);患眼颞侧中心凹周边区的SCL和DCL血流密度低于健眼者,分别占90%(9/10)和100%(10/10).实验组和对照组视网膜总体厚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4,P>0.05).结论 OCTA检查可量化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的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可以为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提供客观的检查依据.
视网膜动脉闭塞、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血液灌注、局部血流
10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创新专项项目
2020-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6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