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0.01.003
两种不同诱因所致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预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病因诱发的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MVR)的预后情况.方法 观察2015 年5 月至2019年10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和北京朝阳医院眼科确诊为CMVR患者32例(52 只眼).其中,男性27 例(44 只眼),女性5 例(8 只眼),平均年龄(25.4 ± 7.8)岁.根据常见病因,分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组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组两组.全部患者均行更昔洛韦和(或)膦甲酸钠玻璃体腔注药联合全身治疗,随访6 个月.检查并记录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彩色照相、房水中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CMV-DNA)含量及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眼压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以t检验进行比较.BCVA、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房水CMV-DNA含量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描述,以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注药次数用频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治疗前AIDS 组患者和 HSCT 术后组患者 BCVA 分别为0.36(0.02,1.00)和0.21(0.01,0.60);治疗后AIDS组和HSCT术后组患者BCVA分别为0.53(0.05,1.00)和0.36(0.02,0.80).经秩和检验,治疗前两组患者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3,P>0.05);治疗后AIDS组患者BCVA高于HSCT术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5,P<0.05).治疗前AIDS组和HSCT术后组患者眼压分别为(1 1.9 ±2.8)mmHg(1 mmHg=0.133 kPa)和(12.8 ±2.2)mmHg;治疗后AIDS组和HSCT术后组患者眼压分别为(13.4 ±2.7)mmHg和(13.9 ±3.5)mmHg.经t检验,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0.54;P>0.05).治疗前AIDS组和HSCT术后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4(0,213)个/μl和47(2,87)个/μl;治疗后AIDS组和HSCT术后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39(32,371)个/μl和76(21,212)个/μl.经秩和检验,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5,P>0.05).治疗后AIDS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HSCT术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5,P <0.05).治疗前 AIDS 组和 HSCT 术后组患者房水中 CMV-DNA 含量分别为2.74×104(1.59 ×103,5.14 ×105)拷贝/ml和7.18 ×103(3.17 ×103,5.89 ×105)拷贝/ml;治疗后AIDS组和HSCT 术后组患者房水中 CMV-DNA 含量分别为 1.24 ×10(0,2.23 ×102)拷贝/ml 和2.01 ×10(0,3.45 ×102)拷贝/ml.经秩和检验,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房水中CMV-DNA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0.27;P>0.05).HSCT术后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6个月内有3只眼出现CMVR复发,AIDS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6 个月内有1 只眼出现CMVR复发.HSCT术后组患者玻璃体腔注药次数≥4次者占55%(1 1 只眼/20只眼),AIDS组患者玻璃体腔注药次数≥4次者占18.8%(6只眼/32只眼).经卡方检验,HSCT术后组和AIDS组患者玻璃体腔注药次数≥4次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231,P<0.05).结论 较之于AIDS诱发的CMVR,HSCT术后诱发的CMVR局部联合全身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恢复慢,视功能较差,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眼内抗病毒治疗.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
1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北京朝阳医院"1351 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佑安肝病艾滋病基金项目;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性课题
2020-04-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