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2142-20230809-00030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持续性黄斑下液患者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术后持续性黄斑下液(PSF)患者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收集2020年06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行巩膜扣带手术并一次获得成功的RRD患者的病历资料并随访。纳入术前RRD累及黄斑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为C1级及以下的患者,手术遵循最小量巩膜扣带术设计,术后黄斑区视网膜下液超过1个月即定义为PSF。于术后1 d、3 d、7 d、2周、1个月规律随访,之后每个月随访直至PSF完全吸收。所有患者在术后随访时间点均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屈光度数,并行眼前节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目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根据末次随访BCVA是否≥0.5及是否PSF的吸收时间>6个月分别将患眼分为两组,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
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6例患者(46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为32.5(21.0,57.3)岁;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5.27±4.05)D,术前病程为30(14,92)d,术前视力BCVA[最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为2.00(1.00,2.50)。28只眼(60.9%)行巩膜外加压,18只眼(39.1%)行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15只眼(32.6%)行巩膜外放液,31只眼(67.4%)无巩膜外放液。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BCVA(logMAR)分别为0.60(0.50,1.00)、0.40(0.28,0.53)、0.15(0.00,0.50)。末次随访BCVA≥0.5的患眼为31只眼(67.4%),OCT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连续的患眼26只眼(56.5%)。分别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的BCVA(logM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85,-5.63,-4.73;均
P<0.001)。术后PSF吸收时间为6.50(3.00,9.00)个月,其中吸收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19个月。术后PSF持续时间<3个月、3~6个月、>6个月的患眼分别为12只眼(26.1%)、11只眼(23.9%)、23只眼(50.0%)。术后末次随访BCVA≥0.5组共31只眼,术后末次随访BCVA<0.5组共15只眼。术前是否BCVA≥0.05、术前病程是否为1个月以内、PVR分级、手术方式、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是否连续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PSF吸收时间、PSF不同类型、术中放液与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的PSF吸收时间分别为7(3,10)个月和6(4,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PSF的吸收时间,将患眼分为两组,PSF>6个月和≤6个月组均为23只眼,两组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连续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5,
P=0.552)。
结论:术前视力、病程、PVR分级是RRD行巩膜扣带术后PSF患者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而术中是否放液、PSF吸收时间、PSF不同类型不是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虽然巩膜扣带术后PSF可以长期存留,但其对远期视力预后无明显影响。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手术后并发症、视网膜下液、视敏度、预后
59
2024-0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8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