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2142-20221202-00615
蝴蝶结调整缝线术应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蝴蝶结调整缝线术应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过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含蝴蝶结调整缝线术和常规术式。术后第6天内斜视度数≥15 三棱镜度(PD)的患儿根据术式和自身情况给予不同处理方法,包括调整缝线和保守治疗。观察不同术式患儿术后过矫率及变化,术后第6天过矫患儿经不同方法处理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不同术式患儿术后并发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手术患儿643例。其中325例行蝴蝶结调整缝线术,男性185例,女性140例;年龄(9.50±2.69)岁。其余318例行常规术式,男176例,女142例;年龄(9.90±2.67)岁。两种术式患儿的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第1天,行蝴蝶结调整缝线术患儿内斜视度数≥10 PD者40例,过矫率12.3%(40/325),行常规术式患儿内斜视度数≥10 PD者32例,过矫率10.1%(32/318);术后第6天分别降至5.5%(18/325)和3.1%(10/318)。术后第1、6、12个月,行蝴蝶结调整缝线术患儿过矫率均为0,而行常规术式患儿过矫率较之前无明显下降,两种术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第6天,内斜视度数≥15 PD患儿中行缝线调整者13例,保守治疗者7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接受不同处理方法患儿视近、视远斜视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5.20、106.87,均
P<0.001),患儿不同时间点视近、视远斜视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1.67、35.09,均
P<0.001),接受不同处理方法的患儿在不同时间点视近、视远斜视度数变化趋势间存在差异(
F=79.90、36.73,均
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第6天与术后第1、6、12个月视近、视远斜视度数比较,调整缝线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保守治疗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第12个月,13例调整缝线患儿中12例有近立体视觉;7例保守治疗患儿在去除配戴的三棱镜后均为近立体视盲。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手术后第6天过矫度数≥15 PD的患儿术后1年眼位恢复正位的比例较低;蝴蝶结调整缝线术应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过矫操作简单,术后第6天调整,可降低术后过矫率,较为安全有效。
外斜视、缝合技术、眼外科手术
59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YDZJSX2022B015;Central Guiding Lo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und ProjectsYDZJSX2022B015
2023-07-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54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