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短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选取22例(24只眼)PACG患者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治疗(附手术视频),手术在常规Schlemm管成形术后于角巩膜缘床开窗进入前房,使房水可以直接经巩膜瓣下进入Schlemm管断段开口,术中紧密缝合巩膜瓣,术后进行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手术成功定义为术后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使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21 mmHg为条件成功,未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为完全成功.主要观察的效应指标包括眼压、降眼压药物数量、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滤过泡状态.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结果 22例(24只眼)PACG患者中4只眼由于Schlemm管未完成360°穿通而改行小梁切除术,最终纳入19例(20只眼)完成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男、女比例为11:8,年龄为(54±7)岁(41~65岁),房角关闭范围为326.3°±46.6°.术前眼压为(38.0±11.9)mmHg,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4.5±11.1)、(16.1±6.0)、(17.7±5.5)、(15.7±5.0)和(15.4±3.7)mmHg,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抗青光眼用药数量的中位数(范围)为3(2~5)种,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抗青光眼用药数量分别为0(0~3)种、0(0~2)种、0(0~3)种、0(0~2)种、0(0~2)种,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手术条件成功率和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5%(19/20)和90% (18/20).20只PACG患眼中7只患眼(35%)出现手术并发症,包括前房积血3只眼(15%)、浅前房2只眼(10%)、角膜后弹力层脱离1只眼(5%)、滤过内口堵塞1只眼(5%).眼前段裂隙灯照相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显示14只眼(70%)未见明显滤过泡.8只眼(40%)在术后3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现象.结论 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是治疗PACG的安全手术方式,并具有显著的短期降眼压疗效,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 青光眼、闭角型、眼外科手术、眼内压、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
所属期刊栏目: 55
资助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2017PY008;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LQ18H120010;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2016025Zhejiang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Project2017PY008;Zhejiang Province Basic Public Welfare Research ProjectLQ18H120010;Zhejiang Province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Plan of Health2016025
在线出版日期: 2019-07-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页数: 共6页
页码: 448-453
英文信息展示
收起英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