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0412-4081.2013.12.005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持续性黄斑下积液的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与分析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持续性黄斑下积液的发生、转归情况及其与手术方式等因素的关系和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或巩膜扣带术的90例(92只眼)连续病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2例(54只眼),女性38例(38只眼),患者年龄15~ 76岁,平均(45.8±15.3)岁.病例入选标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波及黄斑区,无黄斑裂孔,无明显眼底增生病变;术后1个月经检眼镜和眼部超声检查证实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至末次随访无复发;术后随访时间至少1年,且黄斑下积液完全消失后半年以上.患者术前行全面眼科检查,术后第1、3、6、12个月随诊时除常规检查外均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至末次随诊,观察黄斑下积液的发生、发展、吸收及视力恢复情况.对视网膜裂孔数目及视网膜脱离范围(波及的钟点数)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视网膜裂孔不同位置及类型的构成比、黄斑下积液的发生率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玻璃体切除术组和巩膜扣带术组患者术后1、6个月时持续性黄斑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13.9% (5/36)、2.8%(1/36)和48.2%(27/56)、23.2% (13/56).上方裂孔和下方裂孔者术后1个月持续性黄斑下积液发生率分别为13.9%(5/36)和64.3%(1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8,P<O.01).术后6、12个月时,持续性黄斑下积液阳性和阴性者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25、2.254,P值均<0.05),其他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术后6个月时黄斑下积液是否吸收将所有黄斑下积液患者分为≥6个月组和<6个月组,术后1、3个月两组平均视力分别为0.70±0.33、0.63±0.37和0.50 ±0.25、0.45 ±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诊时,两组患者平均视力分别为0.47 ±0.29、0.44 ±0.28、0.42 ±0.22和0.30 ±0.16、0.27 ±0.15、0.27±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14、2.207、2.068,P值均<0.05).结论 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后均可发生持续性黄斑下积液,但巩膜扣带术的发生率较高,病例的选择、裂孔的位置及发病时间是可能的影响因素;持续性黄斑下积液延缓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功能的恢复进程并可能影响术后最终视力,持续时间越长,视力受损的可能性越大.
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手术后并发症、黄斑水肿、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49
2014-0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075-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