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j.issn:0412-4081.2007.03.014
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晶状体纤维分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 在组织学和mRNA水平上初步了解大鼠后发性白内障模型形成过程中晶状体纤维的分化.方法 对48只SD大鼠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在术后即刻、1 d、3 d、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HE染色;取不同时间点后发性白内障组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晶状体蛋白基因-αA、αB、βB1、βB2、βA2、γD的表达水平.结果 所有大鼠术后均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术后即刻,晶状体前囊膜下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术后1 d,LEC已增殖迁移至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区;术后3 d,晶状体后囊膜中央轻度混浊、皱缩,晶状体囊袋内布满增生的LEC,周边部发生晶状体纤维分化.术后7 d,后囊膜中央混浊继续加重,呈放射状皱褶,周边形成Seommering环.术后14 d,瞳孔区囊膜组织纤维机化,Seommering环更为明显;术后1个月,新生晶状体纤维填满晶状体囊袋,形成类似正常晶状体的赤道部.术后2、3个月,晶状体纤维继续增生,体积接近正常晶状体.半定量RT-PCR显示术后αA、αB、βB1、βB2、βA2、γD mRNA的表达逐渐增加.结论 SD大鼠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短期内即会发生明显的后发性白内障,并表达α、β和γ晶状体蛋白.该动物模型可用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晶状体再生的应用基础研究.
白内障、晶体蛋白质类、大鼠、Sprague-Dawley
43
R77(眼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00698;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51065003
2007-12-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6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