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511434-20220311-0013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手术后不同体位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治疗后不同体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青岛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接受PPV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治疗的RRD患者192例192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超广角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B型超声等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根据手术后体位要求将患眼分为面向下体位组和可调节体位组,分别为97例97只眼和95例95只眼。两组患者年龄(
Z=0.804)、病程(
Z=-0.490)、眼别(
χ2=0.175)、logMAR BCVA(
Z=-0.895)、眼压(
Z=0.178)、晶状体状态(
χ2=1.090)、脱离时钟位数(
Ζ=0.301)和累及黄斑(
χ2=0.219)、裂孔数量(
Z=-1.051)和下方裂孔例数(
χ2=0.61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41,
P<0.05)。手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观察患眼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BCVA提高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组间连续变量比较行独立样本Mann-Whitney检验;分类变量比较行
χ2检验。
结果:面向下体位组、可调节体位组患眼中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分别为92(94.8%,92/97)、89(93.7%,89/95)只眼;logMAR BCVA分别为0.45±0.34、0.41±0.21。两组患眼间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
χ2=0.120,
P=0.729)、logMAR BCVA(
Z=-0.815,
P=0.41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面向下体位组、可调节体位组发生眼压升高分别为11(11.3%,11/97)、5(5.3%,5/95)只眼;继发性黄斑前膜分别为2(2.1%,2/97)、3(3.2%,3/95)只眼。两组患眼手术后眼压升高、继发黄斑前膜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2.320、0.227,
P=0.128、0.634)。
结论:RRD行PPV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手术后采取可调节体位安全、有效,与面向下体位疗效相当。
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惰性气体、面向下体位、可调节体位
38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7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