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511434-20201119-00566
不同程度近视脉络膜、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和视敏度观察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近视及正视人群脉络膜、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视敏度变化,初步分析其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不同程度近视者及同期志愿者142名142只眼纳入研究。受试者均行综合验光、OCT血管成像(OCTA)及微视野检查以及AL测量。采用频域OCTA仪测量黄斑区6 mm×6 mm范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V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V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空白区(FD)百分比。采用黄斑完整性评估仪测量黄斑1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和黄斑中心凹2°、4°固视率(P1、P2)、63%和95%双曲线椭圆面积(BCE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检验。结果:142名142只眼中,男性68名68只眼,女性74名74只眼。依据不同等效球镜度数(SER),将受试者分为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分别为31、36、44、31只眼。4个组受试眼SER (
H= 132.776)、AL (
F=61.1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受试眼SVD (
P=0.003、0.002、0.003)、DVD (
P<0.001、<0.001,
P=0.001)均高于高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视组受试眼FAZ面积高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受试眼脉络膜毛细血管FD百分比高于正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0.030)。高度近视组受试眼视网膜MS显著低于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01,
P=0.035)。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受试眼63%BCEA、95% BCEA、P1、P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H=6.936、7.041、5.450、4.239,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黄斑区SVD (
r=-0.256,
P=0.002)、DVD (
r=-0.465,
P<0.001)、FAZ面积(
r=-0.308,
P<0.001 )与AL呈负相关;脉络膜毛细血管FD百分比与AL呈正相关(
r=0.170,
P=0.043)。视网膜MS与SVD (
r=0.252,
P=0.003 )、DVD (
r=0.298,
P<0.001)、FAZ面积(
r=0.334,
P<0.001)呈正相关;与AL呈负相关(
r=-0.439,
P<0.001 );与脉络膜毛细血管FD百分比不相关(
r=-0.061,
P=0.473 )。
结论:随着近视屈光度和AL增加,黄斑区SVD、DVD、视网膜MS均呈下降趋势;视网膜MS下降与SVD、DVD减少相关。
近视、脉络膜、视网膜、微循环、视敏度
36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92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