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穿孔介导免疫调节因子及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转移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1.01.008

电穿孔介导免疫调节因子及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转移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

引用
目的 观察电穿孔介导免疫调节因子及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转移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CM)的效果.方法 采用编码小鼠免疫调节因子白介素(IL)2、IL1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受体(sFLK-1)、反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ntiVEGF121)及血管生成素1可溶性受体(ExTek)的真核表达质粒pNGVL-mIL2、pNGVL-mIL12-、pCI-sFLK-1、pCR3.1-antiVEGF121、pCI-ExTek分别转染人胚肾细胞和人C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IL2、mIL12、sFLK-1、VEGF和ExTek因子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建立裸小鼠肿瘤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分别将体积30μl的0.9%NaCl、pNGVL、antiVEGF121+sFLK-1+ExTek、mIL2+mIL12注射入肿瘤内.采用高电压短脉冲方式进行电击.治疗后7、14、21、28、35、42 d测量各组裸小鼠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结果 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IL2、mIL12、sFLK-1和ExTek因子均能在转染细胞中有效表达;而VEGF在转染细胞中表达明显受抑制.电穿孔基因治疗后,mIL2+mIL12组肿瘤几乎完全消失,抑瘤率为97.33%;antiVEGF121+sFLK-1+ExTek组及pNGVL组肿瘤持续长大,抑瘤率分别为53.33%和36.33%.结论 电穿孔介导免疫调节因子转移可有效抑制CM生长;介导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转移不能抑制CM生长.

脉络膜肿瘤/治疗、基因疗法、白细胞介素类/治疗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治疗应用、电穿孔、动物实验

27

R773.4;R739.7(眼科学)

2011-03-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3-3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眼底病杂志

1005-1015

51-1434/R

27

2011,27(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