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015-1005.2009.06.0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结果的比较
目的 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30例重度非增生型DR患者40只眼,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前及治疗后2、7、14 d,分别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观察激光光凝治疗前后患者黄斑功能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激光光凝治疗后2 d,mfERG P1波反应密度在1、3、5环分别为(131.79±50.92)、(37.50±17.27)、(24.07±11.49),与手术前(212.96±53.75)、(46.70±15.89)、(30.91±10.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0,2.174,2.205;P<0.05);NI波反应密度在1环为(60.39±20.69),与治疗前(107.11±44.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5,P<0.01);P1波潜伏期在4环为(41.83±3.41),与治疗前(39.52±2.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5).治疗后7 d,黄斑中央5°区域P1波、N1波的反应密度有所同升,至治疗后14 d分别上升至(179.70±47.10)、(81.11±34.18),但仍较治疗前(212.96±53107.11±44.63)有显著降低(t=3.840,2.746;P<0.05);4环的P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 d时为(41.78±3.57),与治疗前(39.52±2.64)相比,仍有显著延迟(t=-3.144,P<0.01);至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9,P>0.05);1环的N1波潜伏期在治疗后7 d时为(20.67±3.85),与治疗前(18.78±3.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1,P>0.05).激光光凝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24.42±122.88),激光光凝后2 d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0,P<0.05),治疗后14 d时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8,P>0.05).黄斑中央5°区域P1波反应密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激光光凝前和激光光凝后7 d呈显著负相关(r=-0.755,-0.594;P<0.05).结论 DR视网膜激光光凝后,黄斑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与黄斑区组织形态的改变关系密切;mfERG和OCT联合应用可更加全面地对黄斑功能及黄斑断面的组织形态结构进行客观的评价.
视网膜电描记术/利用、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利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激光凝固术/利用
25
R770.43;R774.1(眼科学)
2010-0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1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