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j.issn:1005-1015.2001.01.028
浅谈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释义
@@眼底血管造影主要包括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FFA自从1961年出现以来,它已广泛应用于眼底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及解剖、病理研究等,是眼底病检查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但在三十多年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FFA对视网膜血管疾患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病变显示了其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它对脉络膜疾患的观察及在眼底出血、水肿或有混浊性渗出液等情况下检测其原发病变却难以令人满意。导致上述缺陷的原因是由于FFA所采用的蓝色激发光为可见光(波长490 nm),难以穿透RPE、黄斑区叶黄素、出血及混浊性渗出液等;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多孔性,又使得荧光素钠能从正常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出来形成弥漫性的背景荧光,影响了对脉络膜深层结构的观察。因此临床上亟需一种新的方法来观察及研究脉络膜病变的眼底改变特征及在严重出血、渗出下能较好发现其原发病变。近几年开展起来的ICGA弥补了FFA的不足,它采用近红外光(波长805 nm)为激发光源,能增强穿透RPE和脉络膜的色素、黄斑区叶黄素、出血及混浊性渗出等;所用的染料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达98%,使得其能较缓慢经过脉络膜毛细血管,且极少从窗孔型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出去而阻挡观察脉络膜结构。因此,ICGA可较好显示脉络膜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血液循环特征。FFA和ICGA这两种造影技术结合起来可对视网膜血管疾患、RPE病变、脉络膜相关疾病及病变间相互影响等作出较全面的评价[1]。
一种新的诊断技术的出现,无疑使人们对一些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需不断的总结、完善新技术的应用价值。针对FFA和ICGA来说,如何正确分析、理解和解释各种荧光征象,对提高眼底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很重要。如果造影释义欠正确或全面,常常可导致临床诊治的困惑甚至误诊,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释义水平,是摆在造影医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我们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FFA和ICGA只是眼底病检查的一种手段,仅依靠造影而不综合其他检查(眼科的和全身的)是无法得出正确的最后诊断和结论的。以下几点对正确分析、理解和解释造影图像极有帮助。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眼底、吲哚花青绿/诊断应用
17
R770.43;R774.1(眼科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