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j.issn:1005-1015.2001.01.023
6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的超微结构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眼底所见为黄斑区中央部边界清晰的红色圆形裂孔,大小约为1/4~1/2视盘直径。近年来,临床工作者意识到玻璃体-视网膜边界上移行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切线方向收缩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1,2]。根据这一理论而发展的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剥离已成为玻璃体注气及玻璃体切割的补充术式应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患者术后2年随访视力显著高于仅接受注气及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3]。我们选取1996年12月至1997年7月在美国阿拉巴马眼科医院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并接受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剥离术的6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从玻璃体视网膜边界剥离的膜状组织,对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的超微结构以及细胞和分子构成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均散瞳后作眼底检查,以Gass[1]所定标准确诊。共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13~90岁。患者均无眼外伤史及全身病史,排除术中为血液、色素污染的组织,共获170片从玻璃体视网膜边界剥离的膜状组织,均于术后30 min内开始实验室研究。
1.2 方法
1.2.1 电镜及免疫定位组织以戊二醛及四氧化锇固定,脱水后用树脂包埋,切片,以醋酸铀及硝酸铅染色后用JOEL JEM-100CX电镜观察。免疫定位标本在固定前用一抗(抗laminin、perlecan、Ⅳ型胶原纤维)4 ℃培养8 h,然后用相对应的二抗室温培养2 h,其固定、脱水、染色同上述。
1.2.2 免疫荧光染色手术剥离的膜状组织先以液氮冷冻,然后进行切片,一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Vimentin抗体,α-平滑肌角蛋白抗体)及相对应的带荧光颗粒的二抗均用磷酸缓冲液稀释后室温温箱培养。细胞先以-20 ℃甲醇固定15 min,以磷酸缓冲液洗3次后一抗、二抗处理同上,然后以荧光显微镜观察。
1.2.3 组织培养以鼠尾韧带Ⅰ型胶原、碳酸氢钠、α-改良依格培养液凝聚成胶原纤维凝胶,将手术中剥离的膜状组织置于其上并以细胞培养液(高糖改良依格培养液、15%胎牛血清、20 mmol/L N-2-羟乙基哌嗪-N-2-乙磺酸缓冲液、25 mmol/L碳酸氯钠)培养,24、48、72 h后进行光镜观察。
视网膜穿孔、视网膜/超微结构
17
R774.11;R329.2.33(眼科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