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112434-20200225-00073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进行手术治疗的所有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排除合并单心室、心房反位等复杂畸形。依据术后是否出现肺静脉狭窄,将患儿分为肺静脉狭窄组和无肺静脉狭窄组。比较两组患儿接受手术时的各项临床变量,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带入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入选患儿共145例,其中男91例(63%),女54例。患儿手术时中位年龄4(2,8)个月,中位体质量5.5(4.5,7.5)kg。术后随访(51±23)个月,27例(18.6%)出现肺静脉狭窄。术后出现肺静脉狭窄组与无肺静脉狭窄组相比,解剖分型[心上型18(67%)对59(50%),心内型4(15%)对50(42%),心下型3(11%)对1(1%),混合型2(7%)对8(7%),
P=0.003]、术前有无肺静脉狭窄[有19(70%)对37(31%),无8(30%)对81(69%),
P<0.001]、是否合并其他畸形[是13(48%)对27(23%),否14(52%)对91(77%),
P=0.008]、体外循环[109(89,129)min对88(70,110)min,
P=0.002]等变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术前存在肺静脉狭窄(
P<0.001)及体外循环(
P=0.009)为术后出现肺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仍较高,尤其术前合并肺静脉狭窄,或术中体外循环过长,术后应加强随访,警惕肺静脉再狭窄的发生。
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肺静脉狭窄、危险因素
37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669-672